德育天地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

发布日期:2019-09-02   来源:政教处   

心理健康教育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有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具体实际情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并逐步规范化、科学化,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实施原则
1、立足教育,重在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在确定辅导内容时必须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害羞、胆小的学生。
3、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在问题初露倪端时及时的、较好的予以疏导,比起当后期问题相当严重时再加以解决效果要好的多,解决问题也会彻底的多。
4、尊重与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在于师生双方的真诚合作。学生只有感受到班主任和辅导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才会敞开心扉,才会尊重自己,才会关心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从而建立起真诚的师生合作关系。
5、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辅导老师在辅导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应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实施。
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实施个别化对待,针对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辅导策略,因势利导,做好辅导工作。
7、通过活动促进发展。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形成,在活动中体现,活动是基础。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认识。
三、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以及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根据学生特点和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

一年级阶段:
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不断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二年级阶段:
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年级阶段:
职业中专: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引导学生利用毕业实习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年制高职: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地开发智力和技术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年级阶段: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使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五年级阶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引导学生利用毕业实习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工作重点
1.改变观念,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及社会激励变革,学生面临着过于复杂、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同时升学、竞争的压力,学校重视知识传授和智力的开发,忽视心理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的不当,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这对于我们这些被基础教育“淘汰”的职校学生来说,无疑将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困惑和极度的自卑感,学生离家出走、偷窃、说谎等事件陆续发生,这也警惕我们必须改变“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和德育工作的事,与自己无关”等观念。2、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这是基本任务和工作。
3.扎实有效地开展针对性工作,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主动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缺乏信心、担心批评、不良学习习惯这些心理健康上的障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体罚学生、情绪不稳定、过分焦虑等现象困扰着教师的生活、工作,而我们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因而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5.重视学校的设备设施建设和书籍资料的充实,办好师生情感交流室,积极开设心理活动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和改革。
五、方式与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要与学校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各处室、各科任老师尤其是学生处、教务处、班主任、德育课教师,要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意识,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校心理咨询辅导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也能自觉地使教学与德育活动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
2、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并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普通存在的、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安排专题教育。特别要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开设简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室”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对全体学生进行沟通和咨询服务。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规定,本学期开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一般每学期不少于20学时。
5、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6、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同时,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校园网络、广播站、校刊、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7、班主任工作渗透。班主任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对老师说悄悄话、谈心日记和写周记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8、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班主任要对班级极少数特殊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案研究,写出个案研究实例。
    9、家庭教育渗透。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六、分期目标和举措: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2、建立以班主任为主的心理辅导咨询小组,对班主任进行辅导、培训,指导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
3、建立师生情感交流室。
4、开办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广播栏目。
5、美化校园环境,布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栏。
6、建立“悄悄话”信箱。
7、送1名骨干教师外出培训考证。
8、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9、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10、整合、协调各种教育资源,心理教育渗透于各学科。
11、发挥好心理辅导领导小组的组织管理功能。
12、建立心理咨询室。
13、准备心理健康教育配套校本教材的编撰。
14、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继续利用广播、宣传栏、心理咨询室、“家长学校”、教师培训会等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活动。
15、选派部分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16、加强学科整合,在以班主任老师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逐步过渡到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17、进行课题研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工作,以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8、全面提高学校德育网站心理教育专栏的层次。
19、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工作科学、规范、全面、深入。
20、学生、家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培训工作更深入、更规范、更有效。
21、所有班主任都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22、完善心理咨询室。

分享到:

相关信息